《悉达多》

  • 书名:悉达多
  • 作者:赫尔曼·黑塞
  • 出版社:天津人民出版社

第六章 婆罗门之子

◆ 内在“我”之源泉,必须拥有自己的阿特曼!其他一切都只是寻觅、走弯路和误入歧途。

第七章 沙门

◆ 一切都是欺骗,都散发着恶臭,谎言的恶臭。一切欲望、幸福和优美皆为虚幻。一切都在腐朽。世界是苦涩的。生活即是折磨。

◆ 悉达多道:“他已六十岁,依然没有证悟涅槃。他将七十岁,八十岁;你和我,我们也同样会变老,也将继续修习、斋戒、冥想。但我们不会证悟涅槃。他不会,我们也不会。哦,乔文达,我想,可能所有沙门都无法证悟涅槃。我们只寻得安慰、麻醉,我们只学了些迷惑自己的把戏。我们根本没有找到那条道中之道。”

◆ 他们从多方获悉一则传闻,一则流言:一个叫乔达摩的人现世了,他是世尊佛陀。他已战胜尘世疾苦,止息转生之轮。他传经授业,弟子众多。他云游四海,没有财产,没有家室,他是一位明贤智慧、身披僧衣的苦行者,一位得道之人。婆罗门和君侯们都顶礼膜拜他,皈依为他的弟子。

◆ 关于佛陀的传说华美而散发魔力。世界病入膏肓,生命不堪重负——可是看!这里涌出一眼清泉,此处回响天人召唤。满是抚慰,令人振奋,满是高贵的承诺!有关佛陀的传说无所不在,国中青年热衷此事,他们充满渴望,怀抱期盼。朝圣者和外乡人也在城邑和村落受到婆罗门后裔的款待,只要他们带来世尊释迦摩尼的消息。

◆ 我暗自想:难道我,难道我们俩,悉达多和我,不该去亲身经历、亲耳听闻这位修得圆满的世尊宣法吗!你说,我的朋友,难道我们不该去亲耳聆听佛陀的法义吗?

◆ 向一位沙门长老施展法术并非易事,可以说非常难。真的,如果你再留在那里一阵,你很快就能学会在水面行走。”

第八章 乔达摩

◆ 乔达摩最爱栖身城外的祗树给孤独园。该园由一位富庶的商人,也是世尊忠诚的追随者,给孤独敬献。

◆ 佛陀缄默前行,陷于沉思。他宁静的面庞无悲无喜,又仿佛从内心绽放轻柔的微笑。佛陀安详肃静地前行,带着隐约的微笑,宛如一个健康的孩童。他严格依照规范,同他的徒众着一致的僧衣,迈同样的步履。只是他的面庞,他的步态,他安然低垂的眼帘,宁和垂下的手臂,乃至他手上的每根指头都流露和平,彰显完善。他无欲满足,无所模仿。在恒久不变的平静中,在永不凋零的光芒中,在不容进犯的和平中,他柔和地呼吸着。

◆ 悉达多没有作答。他对法义全无好奇。他不相信法义能带给他新知。他和乔文达一样,已经一再从多方渠道获取佛陀法义的宗旨。他仅仅专心致志地观察乔达摩的头部,他的肩膀,双足,他垂下的双手。他看上去仿佛每个指关节处都写满法义,都在言说,在吐纳,在散发真理的光辉。这个人,佛陀,周身上下乃至手指都是真的。这个人是神圣的。悉达多从未如此敬重过一个人,从未如此爱慕过一个人。

◆ 悉达多道:“昨天,哦,世尊,我有幸聆听您奇异的法义。我和我的朋友远道而来听您宣法。我的朋友将留在此处,他已皈依于您。我却要继续我的求道之路。” “随你的心意。”世尊谦逊地说。

◆ 但是你这勤勉之人,要警惕多谋善断及口舌之辩。无论辩辞美或丑,聪慧或愚蠢,总有人赞许,有人鄙夷。你从我处所听之法义并非我之辩辞。它的宗旨并非为求知好学之人阐释世界。它另有他图;它的宗旨乃是济拔苦难。这就是乔达摩的法义,别无其他。

◆ 世尊,我担忧我的‘我’只是表面地、虚假地获得安宁,得到解脱。而事实上,我的‘我’却仍在生存、壮大。因为,我会将法义,我的后来者,我对您的爱,以及僧团当作我。

第九章 觉醒

◆ 意义和本质绝非隐藏在事物背后,它们就在事物当中,在一切事物当中。

第一十二章 迦摩罗

◆ 如果一个人扼杀了感官意义上的偶然之我,却喂养思想意义上博学多能的偶然之我,他是不会寻得自我的。两者,思想和感官,均为美的事物;两者背后均隐藏终极意义;两者都值得倾听,值得参与;两者均不容蔑视亦不必高估。自两者中均可听到内在的秘密之声。

◆ 他做了一个梦。他梦见着黄色僧衣的乔文达站在他身边。乔文达看起来十分忧伤。他忧伤地问:“你为何离开我?”悉达多拥抱了乔文达并试图把他贴入胸口亲吻。这时,乔文达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女人。一对丰满的乳房从女人的衣襟中袒露出来。悉达多在她怀里吸吮乳汁。这对乳房的乳汁香甜浓郁。它是男人和女人的味道,阳光和森林的味道,动物和花朵的味道;它是每种果实,每种欲望的味道;它让人销魂,让人陶醉昏厥

◆ 她娇羞地问他可否用过饭,问他沙门是否真的在夜晚单独睡在林中,不能和女人同寝。说着,她用左脚尖抚摩他的右脚并做出《爱经》中称为“爬树”的动作——这是女人在挑逗男人共赴云雨时所做的动作。悉达多顿感热血沸腾。此刻,梦境再次袭来,他朝妇人俯下身去,亲吻她乳房上褐色的乳头。抬起头时,他看见妇人焦渴地微笑着,满是企盼的双眼细若游丝。

◆ 他看见她高高挽起的乌发云髻下一张靓丽、娇柔、聪慧的脸。她美艳的红唇好似新鲜开裂的无花果,精心修饰的眉毛描成高挑的弧形,一双乌黑的明眸聪敏而机智。艳绿和金黄搭配的上衣中露出光洁修长的颈项。娴雅的手指纤纤柔荑,手腕上戴着宽金镯。

◆ “你看得仔细。一切都尽收眼底。你见到的人是悉达多,为成为沙门而告别故乡的婆罗门之子。迄今做沙门已三年有余。但现在我已告别沙门之路,进了这座城。而你,是我入城之前见到的第一个人。哦,迦摩罗!我来,是为告诉你这个。你是让悉达多并未低垂眼帘而与之交谈的第一个女人。今后,如若我遇见漂亮女人,也不会再垂下眼帘。”

◆ 摩罗笑道:“是的,尊敬的人。你不能让我满意。你必须有衣服,华美的衣服;你必须有鞋子,名贵的鞋子;你不仅要腰缠万贯,还要为迦摩罗备上礼物。明白了吗,林中的沙门?这些你记住了吗?”

◆ 如果一个如你般俊美的青年有如此想法的话,就实在太遗憾了。”

◆ 献祭诸神固情深义重, 却哪比 献身美丽的迦摩罗情意绵绵。

◆ “你真的,很会亲吻,迦摩罗。”悉达多结巴着道。 “是的,我很擅长。所以我才不缺衣裳、鞋子,不缺手镯和这一切华美的东西。

◆ 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。他已不再是沙门,无需再去乞食。他将手中饭团扔给一条狗,自己并未进食。 “尘世生活其实简单。”悉达多想,“没什么难的。难的是做辛劳的沙门,到头来只收获绝望。现在一切易如反掌,就像迦摩罗的接吻课。我需要衣裳和金钱,别无其他。实现这些又小又近的目标,不会让人寝食难安。”

◆ “你真幸运。”告别时她道,“一扇扇门为你打开。这是怎么回事?难道你施了法术?” 悉达多道:“昨天我已告诉你,我会思考、等待、斋戒。你却认为这些没用。其实它们很有用。迦摩罗,你会看到的。你将看到,林中愚笨的沙门将学会并做出许多旁人不会的漂亮事情。前天我还是蓬头垢面的乞丐,昨天我就亲吻了迦摩罗;而很快,我会成为一名商人,拥有财富和一切你看重的东西。”

◆ 悉达多和她吻别。“但愿如此,我的老师。愿我的目光永远让你欢喜,愿我的好运一直因你而降临!”

第一十三章 尘世间

◆ 迦摩施瓦弥读道:“书写虽好,思考更佳;聪敏虽好,忍耐更佳。” “你写得精彩。”商人夸赞道,“我们还要就许多事情进一步商谈。今天,我先邀你做我的客人,安顿于我的宅邸。”

◆ 他的运气是,和商人相比,他的冷静沉着更胜一筹。和陌生人打交道时,他懂得倾听的艺术,善解人意。“这位婆罗门,”迦摩施瓦弥曾对朋友说,“不是真正的商人,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商人。在生意上,他从未投入热情。但是他掌握那些无为而治的成功者的秘密。或许他福星高照,或许他会施展法术,或许他从沙门处学到了什么。他似乎总在生意上游戏,从不全情投入,生意从来也无法牵制他。他从不担心失败,从不为损失烦忧。”

◆ 他显然对生意心不在焉。一次,他去村落收购大批稻谷。当他抵达时,稻谷已全部卖给其他商人。尽管如此,悉达多仍在村落逗留数日。他宴请农民,送给农民的孩子铜币,参加一次结婚庆典,随后满意而归。迦摩施瓦弥责备他没有及时赶回,损失了时间和钱财。悉达多答道:“不要责备,亲爱的朋友!责备向来于事无补。蒙受的损失由我承担。我对这次旅行非常满意。我认识了许多人。一位婆罗门成了我的朋友,孩子们在我膝上玩耍,农民带我参观他们的田地。没人把我当作一位商人。”

◆ 。迦摩罗对他的了解更胜于当年乔文达对他的了解。她跟他更加相像。

◆ 大多数人,迦摩罗,仿佛一片落叶,在空中翻滚、飘摇,最后踉跄着归于尘土。有的人,极少数,如同天际之星,沿着固定的轨迹运行。没有风能动摇他,他内心自有律法和轨道。

◆ “或许是。”悉达多疲惫地说,“我就像你。你也谁都不爱——否则你怎会将爱当作艺术经营?像你我这类人大概都不会爱。如孩童般的世人才会爱。这是他们的秘密。”

第一十四章 轮回

◆ 长久以来,悉达多虽不属于尘世,却经历了尘世生色之娱。他在狂热的沙门岁月中被扼杀的感官渐渐苏醒。他品尝了财富、淫乐和权力的滋味。唯有聪明的迦摩罗深知,他内心仍是个沙门。指引他生活的一直是思考、等待和斋戒的技艺。他和孩童般的世人间彼此依旧陌生。

◆ 悉达多这时清楚,游戏业已终结。他不会再游戏下去。一阵颤栗袭击了他的肉体和心灵,他感到某些东西已经死去。

◆ 迦摩罗却没有找他。她得知悉达多失踪后并不惊讶,她早有所料。他本来就是沙门,一个无家可归的人,一位求道者。在最后的欢聚中,她已更强烈地察觉。她在失却的痛苦中欣喜,她能最后一次把他紧贴胸口,再一次彻底被他征服。 得知悉达多失踪后,她走到窗前的金鸟笼前,打开笼门,取出那只珍稀的知更鸟,放飞了它。她久久地注视着远去的飞鸟。从这天起,她关闭宅邸,不再见客。不久后,她发现同悉达多最后的交欢令她怀了身孕。

第一十五章 在河边

◆ “我认得你,乔文达。在你父亲的屋舍,在婆罗门学园,在祭祀中,在我们追随沙门的路上,在祗树给孤独园你皈依世尊的时刻。”

第一十六章 船夫

◆ 你自会学到。”瓦稣迪瓦道,“却不是跟我。我跟河水学会倾听,你也该跟它学。河水无所不知,求教河水你可学会一切。你瞧,你已学会足履实地,学会沉寂并向深处探寻。富有而高贵的悉达多要成为摆渡人。博学的婆罗门悉达多要成为船夫。这也是河水所示。你还会跟河水学会别的东西。”

◆ 我的生活也是一条河。这条河用幻象,而非现实,隔开少年悉达多、成年悉达多和老年悉达多。悉达多的前世并非过去,死亡和重归梵天亦并非未来。没有过去,没有未来。一切都是本质和当下。”

◆ 如同出征或赶往国王加冕,四方如蚁般的人群犹如受施魔法般拥向佛陀静待灭度之处,拥向即将发生的非凡大事。一位自创世以来最伟大的世尊即将步入永恒。

◆ 孩子不理解母亲为何带他踏上辛苦忧伤的朝拜之路,去往陌生地,见一位陌生而垂死的圣人。他死了和小孩有什么关系? 两位朝圣者行近瓦稣迪瓦的渡船时,小悉达多再次要求停步。

◆ 他呆坐着,凝视她长眠的脸,她衰老、疲惫,不再丰满的嘴唇,想起早年自己曾把它比作新鲜开裂的无花果。他呆坐着,凝视她苍白的脸,倦怠的皱纹,仿佛凝视自己苍白倦怠的脸。他看见他们年轻时的容颜,鲜红的嘴唇,炙热的双眼。两种情境交织着充满他,成为永恒。他比以往更深刻地体会到生命不灭,刹那即永恒。

◆ “你经受了痛苦,悉达多,可我并未发现你心头的悲伤。” “没有,亲爱的,我为何悲伤?我富足、幸福,如今我更为富足、幸福。我有了儿子。”

第一十七章 儿子

◆ 瓦稣迪瓦的笑容愈加温和。“是的,他也奉召而来。他也来自永恒的生命。可是你和我,我们知道他为何奉召而来?走什么路?做什么事?受什么苦?他受的苦不会少。心硬又傲慢的人会受很多苦,会迷路,会做错事,会担许多罪孽。我亲爱的,告诉我:你不教育你的儿子?不强迫他?不打他?不责罚他吗?”

◆ 人独自行过生命,蒙受玷污,承担罪过,痛饮苦酒,寻觅出路。难道有人曾被父亲或老师一路庇护?亲爱的,你相信有人能避开这道路?或许小悉达多能,因为你爱他,你愿意保他免于苦难和失望?但是就算你替他舍命十次,恐怕也不能扭转他命运的一丝一毫!

第一十八章 唵

◆ 他理解他们。理解并同情他们不是由思想和理智,而是由冲动和欲望掌管的生活。他感同身受。尽管他已近乎完人,只承受着最后的伤痛,却视世人如兄弟。他不再嘲笑他们的虚荣、欲望和荒谬,反而通晓他们,爱戴敬重他们。

◆ 他们倾听河水温柔的合唱。悉达多凝视水面,望见流动的水上浮现出许多画面:他看见孤单的父亲哀念着儿子,孤单的自己囚禁在对远方儿子的思念中;他看见孤单年少的儿子贪婪地疾进在炽烈的欲望之路上。每个人都奔向目标,被折磨,受苦难。河水痛苦地歌唱着,充满渴望地歌唱着,不断涌向目标,如泣如诉。

第一十九章 乔文达

◆ “我并未说笑。我说的是我的认知。知识可以分享,智慧无法分享,它可以被发现,被体验。智慧令人安详,智慧创造奇迹,但人们无法言说和传授智慧。这是我年轻时发现,并离开老师们的原因。

◆ 世界并非不圆满。世界并非徐缓地行进在通向圆满之路:不,世间的每一瞬间皆为圆满。一切罪孽都承载宽赦,所有孩童身上都栖息老人,所有新生儿身上都栖息亡者,所有将死之人都孕育永恒的生命。没人能看清他者的道路。强盗和赌徒的路或许通向佛陀,婆罗门的路或许通往强盗。在最深的禅定中存在这种可能:时间被终结,人视过往、当下和未来的生活为同时。这时,一切皆为善、圆满和梵天。因此在我看来,世间存在的一切皆好。在我看来,死如同生,罪孽犹如神圣,聪明等同愚蠢。一切皆有定数,一切只需我的赞赏、顺从和爱的默许。这样于我有益,只会促进我,从不伤害我。我听便灵魂与肉体的安排,去经历罪孽,追逐肉欲和财富,去贪慕虚荣,以陷入最羞耻的绝望,以学会放弃挣扎,学会热爱世界。我不再将这个世界与我所期待的,塑造的圆满世界比照,而是接受这个世界,爱它,属于它。——哦,乔文达,这就是我的一些思考和感悟。”

◆ “你为何与我说一块石头?”他停顿后,迟疑地问。 “并无意图。或许我想说,我爱石头、河水,爱所有我们可见并可以求教之物。我爱一块石头,乔文达,爱一棵树或一块树皮。这些是物,可爱之物。但我不爱言辞,学说于我毫无价值。它们没有力,没有柔,没有颜色,没有棱角,没有气味和味道。作为言辞,它一无所有。或许正是言辞阻碍你获得安宁。因为救赎与美德,轮回与涅槃也只是言辞。世上并无涅槃,涅槃只是个言辞。”

◆ 涅槃不只是言辞,朋友,它是思想。”

◆ 他看见千万人和他们的脸以万千方式交织一处。他们互助,相爱,相恨。他们寂灭,重生。他们满是死意,满是对无常强烈而痛苦的信奉。可他们无一人死灭,只是变化,新生,重获新脸。并无时间位于这张脸和过去的脸之间——所有形象和脸静止,流动,自我孕育,漂游,彼此融合。这一切之上持久回旋着稀薄的、不实又实在之物。

◆ 乔文达深深鞠躬。泪水在不知不觉中流满他苍老的脸。如同火焰点燃他心中最深的爱和最谦卑的敬意。他深深地鞠躬到地,向端坐的悉达多致意。悉达多的微笑让他忆起一生中爱过的一切,忆起一生中宝贵和神圣的一切。 全书完

第二十章 译后记

◆ “印度是沉醉于上帝的国度和民族。”

这本书主要讲了悉达多在其一身对于自我的追寻,对于这种自我的追求一部分要靠理性,一部分要靠感性。

智慧是无法言说的,它包含了不能被言语表达的成分。

相关内容